2023年4月30日至5月4日,国际万维网会议 WWW '23 (Proceedings of the ACM Web Conference 2023)在美国奥斯汀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师生有7篇论文被录用,学院侯宇蓬、毛科龙、徐晨、王淑婷四名同学受邀参会,与参会学者现场深入交流了研究工作。
国际万维网会议(Proceedings of the ACM Web Conference 2023,简称 WWW’23) , 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A类国际学术会议,由国际万维网会议委员会(IW3C2)和主办地地方团队合作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今年是第32届会议。本年度论文录用率仅为19.2%。
1. 参会科研工作简介
侯宇蓬:本次参会中,我分享了关于基于预训练的,通用可迁移的推荐系统的论文《Learning Vector-Quantized Item Representation for Transferable Sequential Recommenders》。尽管基于PLM编码商品文本的预训练推荐模型具有良好的可迁移性,本工作发现商品文本和表示之间的绑定可能“太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向量量化的两步表示方法(文本=">代码=>表示),并在多个跨域和跨平台设置中展现了更强的迁移性。
毛科龙:我的工作“Learning Denoised and Interpretable Session Representation for Conversational Search”针对当前对话式搜索面临的复杂搜索意图理解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稀疏的基于词元的对话式检索器LeCoRE,同时也被评为了焦点论文-最佳论文候选。
徐晨:我的工作“P-MMF: Provider Max-min Fairness Re-ranking in Recommender System”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待推荐系统的公平性,同时也被评为焦点论文-最佳论文候选。
王淑婷:本次会议中我分享的工作是“Incorporating Explicit Query Subtopics for Personalized Search ”。该工作显式地引入查询子话题来实现网页的个性化搜索,在提升排序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结果的可解释性。
2. 参会交流感受
侯宇蓬
线下参会最大的优势在于认识各个方向的、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科研从业者。茶歇时与国人碰个照面,互相举着名牌介绍下身份,然后直接掏出手机扫码加微信成为了基础操作。尤其是与新认识的同学聊起正在做的研究,发现彼此是小同行,甚至互相follow过对方的工作,这种感受是虚拟参会所很难带来的。临出发在机场的时候,我们听到后面一位女生和男生在谈论WWW,就互相聊了起来,后面也一起出行,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用这位男生的朋友圈来总结:“本以为要千里走单骑,没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
这届WWW有许多领域内仰慕已久的老师也亲临会场,如UIUC的韩家炜老师、清华唐杰老师、东昱晓老师、UCLA的孙怡舟、MSU的汤继良老师等。亲自见到学术明星相当令人激动。某次茶歇时,偶然听到旁边两位领域内顶尖的老师在激情讨论“大语言模型和人类有无本质区别”,大家畅所欲言,也使自己产生很多新的思考。
参加学术会议的这几天,从各个报告厅之间互相穿梭来听感兴趣的报告,是又烧脑又兴奋的事情。听过报告产生的问题,可以在现场就听到论文作者的亲自解答。而与作者交流的时候,还经常可以听到其工作背后的思考,往往也会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有较大的启发,甚至促进潜在的合作。同时自己在做报告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学术同行确实在关注自己的工作,也会让自己充满动力。此外,很多同行的报告不仅语音语调令人听起来非常舒适,报告内容也十分生动,深感自己的报告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侯宇蓬同学报告现场
*毛科龙报告现场
毛科龙
线下参会使得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同行交流。我与清华、浙江大学、中科大以及国外的UIUC、UCL、UCSD、Mcgill、UT Austin、京都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教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不仅让我感到兴奋,还让我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学者们正在做的研究,并且深入了解了各地不同的学术氛围和文化背景。
除了与人的交流,我还非常享受会议期间的学术氛围和报告内容。作为一名研究生,能够亲身参加国际会议,听取来自世界各地顶尖学者的报告,对我来说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经历。在这个会议中,我听到了各种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感受到了学术界的脉搏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我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来自其他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对我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徐晨报告现场
徐晨
线下和其他科研同学/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和过去线上交流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线下科研同学/老师都很热情,会耐心解答你的问题。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和自己做的相关方向的其他同学/老师,和他们交流总能发现一些自己想不到的科研的idea,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有帮助。另外大家也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国外的科研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另外就是场外也和一些外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的同学有了一些深入的交流,交流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关键是自己要敢于交流。后面其实发现大家对一个问题看待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对自己的科研工作特别有启发。
线下听报告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问题可以当场和展示者进行交流或者等报告结束后不懂的可以继续和相关同学交流。例如在会场听到了一个和自己工作特别相关的工作,等自己的session结束后,我就去找了汇报者(佛罗里达大学的博士生)交流了20分钟,虽然英语交流有点磕磕绊绊,但是还是要敢于提问,交流后发现真的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王淑婷报告现场
王淑婷
线下参会才能体会到学术会议的意义所在。在这里每个人都抱着交流学习的心态,积极的和感兴趣的人开启聊天话题,讨论各自的科研、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视野、跳出自己工作局限的机会。因此,线下会场的社交密度极高,站着吃饭的功夫也会有同学过来搭讪:“嗨~我是XXX大学的,你们是哪里的呀?”,然后开始一段新社交。参会过程中,我们认识了来自全球不同高校、研究所的学生和老师(中科院、UIUC、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聊得开心时甚至会约着一起吃烤肉或者逛校园。确实是一种非常新奇的社交体验。
参加国际会议中听别人的报告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机会,并且可以直接向报告者提问,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率比自己看论文高了许多,可以快速理解一篇论文的核心要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同行们的热情,提问的特别积极,每次都把我想问的先问出来了,当然也有我自己不常用英文提问,有些犹豫的因素,下次要锻炼一下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抢题速度。当我自己作报告时,看到许多同行对我的工作感兴趣,并且积极提问,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科研的意义和乐趣,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科研信心。
3. 吃喝玩乐part
侯宇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与城市,自然也会出去走走,体验一下当地特色。在一位来自UT Austin的志愿者同学的带领与介绍下,我和几位同学参观了UT Austin的校园与计算机实验室,恰巧亲临了UT Austin的毕业典礼。
(UT Austin的毕业典礼)
此外,我们还品尝了正宗的德州烤肉。德州的烤肉店一般是自己拿着盘子去柜台点餐,只需要告诉店员各个部位的肉自己想吃多少磅即可。看着工作人员在巨大的牛胸肉/牛肋骨上给每位顾客切下并称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德州烤肉)
周三晚上是学术会议的经典环节“晚宴”,本次WWW会议举办方安排了自助烤肉和现场乐队演出。最后一组乐队演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摇滚曲目,组委会的老师们以及各地来参会的学者在台前蹦迪。我和几位同学本是在旁边围观,也被热情的组委会老师拉进去一起跳舞,尽情享受音乐和美食,缓解高强度参会的疲惫。
毛科龙:由于去北美需要多次转机和倒时差,我感到有些疲惫,但是一到达UT Austin,我就被这个校园和会议场地的优美和舒适感所折服。不仅会场设施完备,还提供了高质量的食物和住宿,这些都使得整个会议更加令人难忘。我也有机会在闲暇时间欣赏了一些当地的风景和文化。UT Austin的校园非常大,处处透露着豪华和现代化的氛围,同时也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参观了校园内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了解了德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品尝了当地特色的烤肉(WWW会议组织的)和啤酒。虽然饮食和文化习惯有所不同,但这些体验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也加深了我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WWW晚宴烤肉)
徐晨:出国期间有趣的就是认真逛了德克萨斯州大学校园,和在当地学习的老师同学交流发现国外的科研学习氛围和国内不太一样。大家在科研之余,特别愿意体会生活,生活氛围整体是轻松愉快的。另外就是饮食真的不习惯,以及国外安全问题是个严重的问题,建议出国的同学一定好好准备当地的攻略。
(UT Austin校园一角)
王淑婷:二十多个小时的路程,好不容易来到异国他乡,在学习之余自然是要好好体会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啦。德州最著名的烤肉和音乐live在会议晚宴上都安排上了。看着会场里一本正经讨论学术的大牛们在场地蹦迪的样子真是有一种“反差萌”的感觉。
(晚宴的音乐live)
其余空闲时间我们也在和旅途中结识的小伙伴一起打卡德州的著名景点和有趣的地方,比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也就是会议的举办地点、德州议会大厦、网红山顶烤肉、白房子艺术博物馆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艺术博物馆)
(网红山顶烤肉)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