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

“微软学者”、“字节跳动”奖学金双料得主周昆:勇敢追寻科研路上的“白月光”
日期:2023-03-28访问量:

专访周昆:勇敢追寻科研路上的“白月光”


周昆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20级博士生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博士师从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文继荣教授和赵鑫教授

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领域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

部分研究成果落地于微软小冰、必应搜索、美团推荐系统

荣获微软学者奖学金(亚太地区12人/年)、字节跳动奖学金(中国大陆10人/年)、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

十一月的阳光青涩温柔,踏着深秋的落叶,我们走近2022年“微软学者”奖学金与“字节跳动”奖学金双料得主——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博士生周昆,聆听他背后的求学、科研故事,感受优秀学子身上的闪光特质。

温文尔雅,谈吐条理分明,性格正直爽朗是我们对周昆的第一印象。“Be like a boss,做自己人生的主宰”,用这句名言来形容周昆20多年的人生历程再合适不过。做自己人生的主宰,勇敢选择所热爱,并对每一个选择负责——纵观一路走来的经历,这也是他求学科研慎思笃行的写照。

双料得主:

获“微软学者”、“字节跳动”奖学金

不久前,周昆获得2022年“微软学者”和“字节跳动”奖学金的双重荣誉,荣获其中一项已是不易,就如“字节跳动奖学金”,在中国大陆内几十所高校所有年级的数百名优秀学生中评比,强强pk,最终选拔出10名优秀学子。不久前的“微软学者”奖学金,在亚太地区也仅仅评选12人,周昆强取两项殊荣,可谓实力不俗。

周昆分享“字节跳动”奖学金的评奖过程,评委们更加看重的是作品是否能付诸实践、是否具有落地意义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属性。周昆与微软的必应搜索、小冰及美团都有技术上的合作,且都是已经或即将上线的产品。个人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企业、同行的认可并且能投入到千万亿的用户量级产品中运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也会令人成就感爆棚。

好奇心与热爱驱动的跨学科背景

作为“微软学者”奖学金以及“字节跳动”奖学金的“双料得主”,周昆的学业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本科专业并非计算机,而是水利工程,但由于他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计算机正如马克思所说,是能代表生产力的东西,看到相关研究会感到exciting”,正是这份执着驱使他重头再来,以专业第三、400+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博士阶段他钟情于中国人民大学文继荣教授、赵鑫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毅然加入了人大做有温度的计算机与AI研究。

周昆学生时期参加了多项国内国际知名比赛,本科时获得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硕士阶段与几位金融专业的好友组队,荣获得JaneStreet实况交易套利比赛第一名、citadel数据马拉松竞赛the data open第二名的好成绩。一路走来,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比赛、实践,在优异成绩的正反馈鼓舞下,他渐渐树立了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学科的深度热爱。

科研落地:

勇敢追寻想做而不敢做的“白月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比起很多本科就开始接触科研的同学,周昆的科研起步并不算早,但却成绩亮眼。其所发表的两篇论文被PaperDigest选为CIKM和KDD最有影响力论文之一,且部分科研成果已落地于微软小冰、必应搜索、美团推荐系统等。

“成果能够应用落地”是周昆的科研特质之一。这源于他在微软实习中mentor给周昆树立的一个价值观:“科研工作是一定要落地的,否则只是虚无缥缈的纸上谈兵,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第一份实习带给他的理念,一直被周昆贯彻始终,无论是日常思考还是科研工作,他都在努力一步步朝向“实干家”迈进。比如,“微软小冰”是一个对话的机器人,周昆发现在日常聊天中经常需要与其进行多轮对话,造成了严重的信息冗余,于是从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个将多轮对话改写为单轮对话的模型,也同时能够兼容其他成型的产品。这一产品已上线两年有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落地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落地应用”是周昆科研工作上必达的指标,“结合实际”也是其科研灵感中必需的部分。

做科研,必须要“头铁”

在奋力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周昆一路汗水播洒,一路频频摘果。被问及科研心得,他提到一个词:“头铁”。“做科研,必须要‘头铁’,‘头铁’就是勇敢,畏难情绪是科研路上最大的阻碍。”——周昆如是说,勇敢是做科研的必备心态,因为科研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周昆犹记在百无头绪之时,为了攻克难题,和导师赵鑫老师一起去听业内优秀前辈的演讲,开阔视野,夯实基础。谈起赵老师手把手教如何写论文,周昆深深钦佩于赵鑫老师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从细致的讨论到许多次DDL最后一刻的共同奋战,赵老师都亲力亲为、耐心指导。“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在新婚前几天还在实验室努力修改我文笔青涩的论文初稿,即使那篇工作并不是那么的出彩,他也尽全力帮我改完了几乎全文。”这件事也树立了周昆之后的科研观:对待任何一篇科研工作,一定要尽全力,不留遗憾。

在周昆眼里,赵鑫老师是“最端正的教授”,是“科研路上的榜样”。组里的科研氛围也非常鲜活有趣,赵老师是一个会在组会上讲“三大战役”的可爱导师;会在讨论论文间挥斥方遒,化身高级指战员;三观超正又“燃”,在严厉严谨的另一面,展现不一样的青春热血。

赵鑫老师团队“AI BOX小组”

文继荣导师则如同温暖明智的灯塔,是周昆科研路上的重要领路人。周昆坦言,每次交谈,文老师的平易近人和悉心鼓励都会给人力量,无论任何天马行空的idea,文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勇敢去追寻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白月光’。”“博士生研究的都是很难的题目,要敢于突破自己,勇闯无人区。”在文老师这里,周昆收获的是温暖、包容和鼓励,以及“尽管去干,都支持你”的笃定感。不仅如此,他还钦佩于文老师对技术的前瞻视野、对前沿研究敏锐的洞察力,“每次和老师谈完话后都要消化好久,也对自己未来5到10年的规划有了更多的认知。”

“勇闯新路、严谨务实”是对周昆科研精神的概括,更是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文继荣教授、赵鑫教授等教师团队言传身授的科研姿态。立德树人不遗余力,言传身教赓续初心,优秀的导师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在老师们润物细无声的教导中,学生传承治学初心,接续奋斗使命。

平凡生活:

没有谁天生是“神”,困顿与希望并存

没有一帆风顺的幸运,只有久久为功的磨炼

丰硕的科研成果固然可喜可贺的,但亮眼成绩的背后,周昆也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困顿与希望。

他敢拼敢干,自述在DDL之前,也曾连熬一周3点钟睡觉;为了改论文爆肝、状态拉满也是常事。即使如此,有时工作也会不尽如人意。有段时间“投稿论文连续三次被拒,收到一堆正向的意见,但就是不被录用”,他无奈地拱了拱手,在最低谷的时候,甚至悲观地认为,与人合作的工作“只要挂了我名字的可能都不行”。

人生的低谷期,或许每个人都会遇见,但周昆的反弹之道,却冷静而有力量。他自述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看《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唯物史观,周昆都会针对性地去反思个人的科研学习,进行“自我革命”。他分享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毛泽东主席的话,“抓主要矛盾”,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对要做的事情剪枝,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情。而读历史最大的获益就是开阔格局,能接受不断成长中的自己与转瞬而逝的时运之间的矛盾,重视个人成长与长期收益。历史教会他“拥抱改革”,知识积累从来不是朝夕可得,那就从最基础的口令和读论文开始练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坚持培养一段时间后,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周昆也将唯物史观应用到学习生活中,他说:“只要做好量的积累,质变则是必然结果。”面对成绩与挫折,他努力以平常心看待,“任何成果的取得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量的积累,功夫到了,即使这一篇论文不中,下一篇也会中的。”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愿意成为自己学习路上的滔滔不绝追寻者。

坚守初心,做“有温度的AI”研究与实践

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周昆的性格,“乐观平和”再合适不过。面对忙碌的学习生活,同学们不免会感到辛苦。当被问到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时,周昆建议每天至少要用1-2个小时来释放一天的压力,比如美食、运动、打球、与朋友“侃大山”等都会让自己好起来。谈到“内卷”,他认为要有定力,要明确自己的规划和目标,而后毫无保留去执行。内卷只是外在环境,不与别人比,不在意短期指标,专注于自己能做到的程度,就会发现外在环境已经卷不到自己。

没有一帆风顺的秘籍,只有久久为功的磨炼。最后,周昆把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活不是个均值,每个阶段的方差大或小都是正常的。我们都在走一条此起彼伏的路,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最终都会走出来。这种谦恭乐观的态度希望能给处于逆境的同学一些力量。

谈到未来的规划,周昆提到在获评微软奖学金之时,他期望让学习到的表示具备解答数学题的能力,以帮助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完成教育。本以为大家会觉得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有一位研究员却对此非常赞许,并祝他好运。“不管目标能否实现,我都希望能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员,努力用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让一个个具体的科研“白月光”顺利奔现,“不断见证研究成果应用到各类场景中,以更好的改善人类生活。”是周昆的科研初心,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继荣教授、赵鑫教授团队“有温度的AI”研究与实践的愿景奔赴。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