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

AI“女神”王希廷:春风化雨,亦师亦友
日期:2024-04-19访问量:

AI教师之光

在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里

有这样一位老师——

她学识渊博,

致力于大模型的解释和对齐研究

她温柔美丽大方,

如春风化雨般解决同学们的疑惑

是讲授AI硬核知识的牛导

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研学社、宿舍导师

她鼓励同学们像向日葵一样开心、自由、向上

更有同学因久处喜欢,而选了她的课

她就是跟学生“亦师亦友”的王希廷老师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美心善的王老师,

感受她深刻渊博的学识与

与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

王希廷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曾是MSRA社会计算组首席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可解释、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相关科研成果落地全球占有量第二的必应搜索引擎。两篇论文被CCF-A类期刊TVCG评选为封面论文,被邀请担任IJCAI、AAAI领域主席,加入IEEE VIS组委会担任档案主席,Visual Informatics编委,被评为AAAI 2021 杰出高级程序委员。两次受邀在SIGIR可解释推荐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是CCF和IEEE高级会员。

王希廷0.png

Q&A王希廷老师采访问答

科研

Q&A

请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您为何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

我的研究方向是大模型的解释和对齐。六七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Transformer和BERT预训练模型先后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模型,横扫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一种势不可当的感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要探索:它们为什么效果这么好?这个模型的多层结构发生了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分析BERT的内部机制,把模型如何一层层逐渐定位到必要信息的过程展现出来。

如果说模型的解释是让人去理解模型,那么对齐其实是让模型去理解人,大模型时代,这些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在跟微软广告组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和用户意图对齐的重要性,2021年上线的RLHF(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方法,和今年新提出的一些方法相比,在效果和速度上都有优势。

接下来希望在大模型上应用之前的知识,并将大模型和针对人的科学更多的联系起来,比如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用脑科学的方法去解构神经网络的内部机制。希望使大模型性能更好、更安全,对社会更加负责任。

Q&A

老师是如何走上学术道路的?在您的求学过程中哪段经历令您印象最深刻?

大三去微软进行实习,很喜欢那个环境。后来听说了清华和微软联合培养博士的项目,学长也强烈推荐,心里十分向往。后来幸运地如愿以偿,在微软开始了我的直博生涯和科研之旅。

求学过程中,首先感觉到的是做科研难。发表论文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对科研边界拓展一点点。世界上那么多聪明人,要做点别人没想到过的事情,还要很有道理、高质量,这实在不容易。

第二个印象是“慢”中蕴含的“快”。我读博期间,幸运地得到了刘世霞老师很细致的指导。有一次一整晚都在她的指导下一起调可视化界面的色调,试了一版又一版配色,最终才选定一个。有时候对于论文的小细节也会讨论很久,从此记下了“魔鬼都在细节中”这个道理。花了大量时间精益求精,有时候看上去是“慢”,但是却快速地让我们学会了一个顶级会议所需要的高标准是什么。后来我觉得自己写代码还不行,写代码速度会随着代码量增加显著降低,就花了两多个月时间重构代码,形成了自己的代码库,以后写代码速度就再也没有过问题。我觉得自己写论文很差,往往需要老师重写,就在写每段文字时都参考很多篇文章,花了一年多时间写一个只需要进行30%拓展的期刊论文,反复琢磨修改写作,听取他人意见。在这个很慢的过程中,突然有点明白写论文是怎么回事,而那篇论文后来也获得了A类期刊的封面论文。我想当面临一个很难事情的时候,精益求精的“慢”虽然看上去有些笨,但是却是助你登上一个新台阶的“快”。

Q&A

当初老师为什么选择来到人大,来到高瓴?

我原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那里科研水平高、工作生活非常平衡、老板同事人也都特别好。后来我发现教学生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因此很向往成为一名教师,有种“使命在召唤”的感觉。

拿我的女儿来举例吧~她几个月大的时候,我教她颜色,发现概念太抽象了,什么东西是红的,什么是绿的,反复讲,可她却一直没有反应。要怎么让她觉得颜色很有意义呢?我后来想到可以变个“魔法”。我指着红绿灯说,“你看这个红色的灯马上要变成绿色,等变成绿色的时候,这些车全都会开走。3,2,1,变绿!车都开走了!”她后来很快学会了分辨颜色,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后来我也渐渐发现,有时候大家学会什么只是随着时间增长的顺其自然,和老师教了什么没有关系,但我还是很开心能见证大家的成长,成为一个陪伴者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

来人大高瓴的原因太多了,一直听说学院的氛围特别好。之前也跟院里不少老师、同学有过交流合作,感觉大家的水平都很高,因此很希望能加入这个环境,和大家一起快速成长。

师生

Q&A

您目前担任了研学社导师和学生宿舍导师,可以分享一下,指导学生的心得体会吗?

同学们就像是我的强心剂一样。无论是参加社团活动、跟同学们一起吃饭、还是和同学们讨论科研,感觉到开心的同时,也生出很多动力来,希望自己能变强,能更好地帮助大家。有时候遇到一些挫折,本来心情还有些沮丧,但是看到同学们开心的笑脸、蓬勃的热情、奋斗与拼搏的行动,会倍感治愈。在开导大家的时候,仿佛也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一些困惑也会豁然开朗,可以说同学们也在给老师莫大的帮助呢。

王希廷.png

生活

Q&A

生活中,您有哪些兴趣爱好吗?

喜欢听音乐和看书~有很多书都挺喜欢的,比如读了很多遍的哈利波特,还有福尔摩斯、东野圭吾等等。中学的时候看《飘》,为女主的坚强勇敢非常触动,感觉到一种独属于女生的坚韧,生出一种向往和力量。在所有书里面,“真爱”应该是刘慈欣的作品吧~读的第一本科幻是大刘的球状闪电,中学时期在三体还没出来之前就读过了大刘大部分作品,几乎无一不震撼。最近重读球状闪电,依然心潮澎湃。大刘的作品不仅构思宏大、对人性描绘深入、有科学的严谨,而且还有理工生的独特的浪漫。对于三体,更是强烈安利,有种“都刚好生为中国人了,怎么还不看三体这种惊世之作”的感觉哈哈。有时候非常羡慕还没看过三体的人,恨不能把这套书全忘了,再体验一次初读时那种特别震撼的感觉。

Q&A

您平时是怎么平衡生活与工作的?有什么自己的解压方式吗?

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我见过不少事业心挺强的人,也会在一段时间想“躺平”,比如读完博士后觉得很累,毕业后想放松一下,工作的时间比例会减少很多,后来经过了一段时间,比如半年到几年,又极有事业心。我也见过不少优秀的人因为家庭的牵绊,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的时间,而在工作时又十分投入,也没有耽误事业的发展。人总是一会儿紧一会儿松,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特殊的追求,很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舒服的节奏,接受必要的损失,不去自责。

有时候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工作时间越长,可能人就越不开心。但回头看我们自己的体验,工作进入了心流的状态,也会觉得既开心又有成就感。而有时候为了对抗某些东西去休闲娱乐,玩过以后也挺难受。所以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获得幸福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全情投入的享受。有研究表明,和幸福很相关的是“心流”,它比起一些传统认为有效的因素如正面思考还要更容易带来幸福感。心流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从探究最优体验的科学实验里总结出来的,它和我们做什么,是工作还是生活没有关系,而和做的事情对我们是否有意义、我们是否觉得不勉强又需要努力才能做好、需要全身心投入有很大的关系。

王希廷3.png

未来展望

Q&A

在科研方面,您希望未来您的研究能够产出怎样的成果?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很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大模型的本质工作机制是怎么样的,数据里面没有的这些能力涌现的现象是怎么得到的呢?泛化能力的根源是什么,是否可以进行更清晰的解读甚至预测?大模型和人脑之间的异同是什么?大模型的性能表现如此多变,怎么在这种纷繁复杂的表现底下,揭示它本质的能力、用更加简单而预测性更强的数学模型去刻画它呢?我们现在在做的心理测量的方法,想要去评测大模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现在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可能马上会耗尽。那我们怎么用强化学习的方法去进一步提高它的能力呢?和“慢中蕴含着快”类似,我认为这种离现实应用很远的“本质”研究中可能也蕴含着最广泛的应用价值。有了对大模型深刻的理解,就能够预测使用它的时候对实际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并且有的放矢去提高它,让它可以真正放心的应用在更广泛、更重要的领域,比如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领域去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难题。一个小的例子是,可以让大模型减少幻觉,帮助法官判案和过去的相似案件进行类比和细致拆解,让他们更加有理有据,减少因为个人快速直觉带来的错误。

Q&A

对于大模型等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展望?

我认为大模型或者说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也是未来的大趋势。我希望大模型是可以跟人类和谐共处、对社会益处远大于坏处的,它既不会因为能力过强导致有急剧的失业,又不会因为能力过弱,或者不够安全、不够对齐,导致各种意外的错误和不好的情况。但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愿景,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挫折、需要克服的巨大的困难,这个问题也希望在未来和同学们一起科研解决。

Q&A

对于学习人工智能的同学,您有怎样的建议和期待?

大家很幸运,这是学习人工智能非常好的一个时机,拥有众多机会。

对大家第一个建议就是“享受”。投入进去,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真正的去享受它,感受它的难和有趣,感受它的重要和竞争的激烈,体验做出一点什么、迈出了一步的不易和成就感。我们拥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条件。

第二个建议是“独立”。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独立的思考很重要。不一定总是要跟热潮,也不是一定不跟热潮。“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家最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如果尊重内心的声音,往往可能还发现这两个收敛到一个地方了,而最后做这些事情往往也是事半功倍的。做科研感觉就是这样的一条独立思考、有一点点孤独,但又是英雄的一条路。

同学们眼里的王老师

“王老师是一位温柔善良有耐心的良师。她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的微笑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他们建立起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王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困扰,为他们提供温馨的支持。这种和谐的师生互动让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成为一个共同成长的温暖空间。她的亲和力和关怀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真挚的友谊,让学习变得更加愉悦而有趣。”——21级本科生邓佳

“王老师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年轻、温柔特别负责任的一位老师。在课下,王老师能和我们打成一片,与我们畅聊各种话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在课上,王老师温柔的声线搭配上娓娓道来、有趣的讲课能让我们沉浸在课堂中。”——21级本科生尹彦彬

王希廷5.png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